您现在的位置: 佛手 > 佛手禁忌 > 正文 > 正文

人物专访丨永春人潘新志的艺术人生笔墨挥毫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2/28 19:35:31

回复“创业女神”进入报名永春最美创业女神

潘新志

福建永春人。“潘体”书法原创作者(国家版权局版权保护)、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台湾书协委员、北京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商会艺术顾问、福建收藏家协会永春中心秘书长、桃源吟社副会长。

以地为桌(摄于年)

其书法作品首展于台北美术馆,巡展于韩、日等国,并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长期从事宣传工作,艺历入编《福建省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鉴赏》等大型专业辞书。

早已耳闻潘老师的艺术成就,也从诸多资料中见过他的照片,然而初见其本人,洒脱自然的儒雅风度依然令我惊叹。走进他的住处,墙上垂挂着的书画、案桌上摆放着的各色收藏品,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艺术海洋。

潘老师介绍其第一件藏品

(.3摄于潘老师家中)

艺术生涯:

不断求索稳中求进

寒暄式的交流,潘新志老师带我走进了他的艺术生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潘新志老师多年来上下求索,一边坚持着自己的风格,一边汲取着他人之长以丰富自己的作品。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谦虚学习的心态,让潘老师在书法、诗歌和收藏等领域大放光彩。

01

书法丨(潘体)灵动飘逸自成一体

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练书法的人很多,称“家”的也不少,但其书法可谓“体”的则不多,“潘体”便是其中之一。

01

书法中戎马一生,捷报连连

犹记得,我们永春网年12月报道过《喜报

永春人潘新志的书法作品入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文艺群体书画作品展》一文,文章记录了年11月26日潘老师书法作品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文艺群体书画家作品展”并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览馆亮相展出的光荣事迹。

书法家潘新志及其入展作品

该次活动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联合举办,展览的作品都是专家从北漂、横漂、海漂的新文艺群体,以及中国文联所属协会的来稿中甄选而出的,可见潘老师的书法作品有多惊艳!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参选作品

其实,对于潘老师的书法创作,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广受世人肯定。

年,《潘新志书法集暨德化永春民国彩瓷画浅玩》图录一书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书中了收录几十幅“潘体”书法作品。著名诗人书法家梁披云为该书题字,厦大资深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名誉会长叶文程先生为该书写序。

(该书出版于年)

年,由潘新志的书法、方义登的古诗、王少华的摄影构成的《桃源圣地赞》一书问世。

年,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特意为他做了题为《翰墨人生——记潘体创作者、书法家潘新志》的专题报道。

年4月10日,经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潘体”书法获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保护。

国家版权局存档的“潘体”书法作品

他的字受到各界的拥粉,被不同领域的人收藏。大大小小的单位、企业都常慕名而来,盛情邀请潘老师出席活动,或是为书法讲座,或是为求潘老师题字……

年12月7日,他应邀出席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国扇子艺术学会成立36周年”大会,受到北京专家的赞赏并增补为该学会理事。

在大会上展示潘新志书法作品《乡愁》

在此之前,潘老师还曾题写了“永春佛手”、“永春白鹤拳”、“桃园诗讯”、“生财芦柑”、“嘉香酒楼”等招牌榜书,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潘新志

招牌榜书

央视资深记者孟峻颖,对潘老师的作品研究颇深,为其撰写了《“潘体”书法艺术特色之解析》一文。文中对潘老师书法作品的解析细致入微,可谓是入木三分。

文中提到“潘体”书法,品位飘逸,个性突出。章法随意,信笔拈来,不加雕琢;结字儒雅,笔墨洒脱,苍润清劲,可谓独树一帜。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潘体”书法艺术特色之解析

作者:孟峻颖

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具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这一书写艺术,从甲骨文开始,历经多年的沿袭和发展,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的重要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具有最悠久的历史,最广泛的传播,最密切的民族文化关系,体现出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展现出多元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美术之魂,其线条神韵,万古流芳。中华上下五千的文化中苍宇中,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

福建省泉州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收藏家协会永春中心秘书长、桃源吟社副社长潘新志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潘体”书法,章法随意,信笔拈来,不加雕琢;结字儒雅,笔墨洒脱,苍润清劲,可谓独树一帜。

“潘体”书法以成熟稳重的隶书为基础,兼有真、草、篆、楷、行笔意。品位飘逸,个性突出,集“气势、神采、章法、结字、笔墨”融合于一体,细入毫芒,却又波磔分明。肥瘦、露藏、上下、左右、多寡均有各自的节制;曲直、方圆、断连、枯润、行留、疾涩等和谐统一。同时,吸收了汉字发展的“声、形、象、数、理”五个阶段的进化规律。

潘新志书法作品

在文字的构建时,不是简单的取其一种或多种笔法,而是在诸多笔法中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避就,相互依赖映发,依势而行,构建创新。笔画如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不机械、不刻板,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总的特征是筋骨外露,笔画富有弹性,无论横、竖、撇、捺,笔势都向四面伸展,浓纤兼出,纵横曲折,亏一分太短,增一分嫌长。尤注布局,分行飞白疏朗从容。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毫发之间,各止其所。

在文字的布局时,不偏离隶变的框架下,大胆突破,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动静交错,逸趣盎然。在黑白之间的谋篇规划、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排列、墨色的浓淡起伏、连联断段的选择与配置、间架结构的搭建与铺层,都要一气呵成,虚实一体,筑势出“鸿”。字体外延的演变主要通过保留隶、篆的中锋用笔,减少隶篆运笔中过多的“蚕头燕尾”和缠绕笔势,放缓其出现频率,侧重保留笔韵,使字型有新的创意,一字一姿。

在文字的书写时,不偏离中国书法传统的章法、笔法、墨法的基础上,根据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以情入书,传递讯息。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因而汉字的每一个语素,都有它所包含的意境。一点一线,既是借景也是抒情,又抑扬顿挫,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墨韵成香是从书者的内心挥洒出来的。情随笔走,书法与作者的人文情思息息相通。整幅作品的笔法运行,皆源于对文句、语境、字意的理解。 

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情思的宣泄。

“潘体”书法,不标新立异,不以狂怪求宠,而是在传统的审美习惯中求新、求变,形成自己独特的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遗韵的字体。

当书写进入惯性而提速时。顺势把行草笔意加入,令字形略显飘逸又不失稳重;书写速度降慢时,又渐归隶篆笔势。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如此周而复始,就出现了节奏性的韵律变化,从而产生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使书法更富有线条美,结构美,韵律美。

“潘体”书法在文字的着墨上,充分利用墨色的变化让书法作品有强烈的画面感。刚落笔时,墨色较浓,可以强调字的“型”;墨色变淡时可以刻画字的“神”,随着墨色的变化,“点”移动的轨迹为“线”,“线”移动的轨迹形成“面”,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构成国画中笔墨变化的浓淡、枯湿和层次变化,充分展现出画面的厚重感。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玄妙而艰深。

潘新志书法作品

“潘体”书法在文字的用印上,巧借朱红色印泥,点缀出黑、白、红相互映衬的画面效果。在尊重传统书画用印规矩的同时,张扬本体书法的个性,根据每幅作品的差异而变化用印,使书法作品中的黑、白、红三色灵活多变,水墨的丰富性更生动,更有韵味,令书法这门构成艺术,更具视觉冲击力。

而一切技法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统领整幅作品的“魂”,应该是内在的文采。这就要求书者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古典诗词是营造书作意境的最佳文体,如果书者具备鉴赏和创作古典诗词的能力,就更便于营造出书作的意境之美,赋予书作生命和灵性。

“潘体”书法,型出意象,字源隶笔。以方块为轴心,为规矩,为方圆,横秉竖举,肆意挥洒,恣意突破,随情布局,变化莫测。字随思绪飞动,笔扣字意走墨。却行之有度,收放自如。既保留了篆隶的中正沉稳,又打破了篆隶的拘谨古气;融合了行草的飘逸,又摒弃了行草的张扬无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从象形到字形,再从形象到形意,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在几十年的习练中,自成一家,形成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线条个性,构架丰筋多力的“潘体”书法,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02

潘体之成:兴趣为先,贵在坚持

小编:潘老师,您最初怎么会对书法感兴趣呢?

潘老师:读小学(达埔中心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叫“李德伍”,他书法很厉害,那时候看到他的作品就很喜欢,感觉自己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他算是我书法上的启蒙老师。还有一个美术老师“潘青山”,也让我对艺术这方面产生兴趣。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一直接触书法,所以就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小编:您的书法能够自成一体,获得现在的成就,您觉得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潘老师:首先肯定是要感兴趣,然后才有动力去坚持。“贵在坚持”这句话,真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年2月为永春网题写:永春味道

“潘体”之成离不开潘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创作。

“在创作中,谦虚和自信是很重要的。”潘老师如是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潘体”书法起于隶书,在书法艺术的锤炼中,潘老师从隶书入手,谦虚地汲取着各家之所长。隶书古朴枯拙,行草流动多变,将它们妥妥地结合在一起,朴拙中多了灵动。

同时,他也是自信的,从不在意他人的说法。他深深懂得“人各有体,何必画他人之体”的道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风格,逐渐寻求突破;他稳中求进,十年磨一剑,年时“潘体”已具雏形,相对稳定。但他依然没有停止追求的步伐,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终于在年,所有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潘体”书法获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保护。

02

诗歌丨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

小编:潘老师,您的诗歌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潘老师: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灵感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就像我写的散文《因为有我在这》,当时就是因为跟着部队首长到哨所去巡查,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但是哨兵们却依然固守阵地,我心里感慨万千,突然有了想把它记录下来的冲动。

潘老师年入伍,因为有好的文字功底,被分配到宣传部门,长期从事宣传工作。散文作品《因为有我在这》是他在福州军区时创作的作品,受到老编辑的青睐,被收录在年所编的《武夷山》一书中。

年被收录在《武夷山》一书中。

潘新志散文

据潘老师所述,书法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古诗词营造意境的能力不可或缺,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书法更具有独特的内涵。就因为有了这种认识,他开始了古诗词的研究与学习。

小编:您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是直接找别人学习还是自己摸索研究呢?

潘老师:古体诗有固定的格式,我最初是拜读了一些古典诗词的作品,然后自己研究学习。

从散文、现代诗写作到古体诗歌创作,是一个质的飞跃。用简短的语言就要勾画出环境和情感,语言要求非常高。潘老师指出,古体诗格式并不难,难的是你要把它写好,既要斟酌用字,更要有情感的注入,写出高度,才叫好诗。

(年11月份中国西沙石岛)

其诗作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年11月份跟随cctv发现之旅文化寻根栏目组走进三沙部队送文化时写下的三沙组诗,其构图之宏伟,情感之丰沛,令人感同身受。

三沙组诗欣赏(滑动可看更多)

(一)

七律·三沙抒怀

水碧天蓝掠白鸥,椰风逐浪泛轻舟。

朝霞醉染七连屿,旭日喷簿老码头。

浩渺烟波弥海际,满腔铁血砥中流。

横刀亮剑男儿志。一敞心胸万古游。

(二)

七律·抗风桐感賦

直参撑出苍穹翠,横卧长青大漠洲。

征战狂沙同月醉,抗争热浪与花羞。

乐迎海角寻夷路,笑对天涯探险流。

飒爽英姿显威武,戍边万里若雄彪。

(三)

七律·南海记忆

南海苍茫碧水渊,风帆万里过商船。

宋瓷沉淼珠光润,陈茗压仓韵味鲜。

海市蜃楼浮幻景,郑和长老现仙颜。

时光煮雨留痕迹,历史巨人静看天。

(四)

七绝·爱

肥鱼烹火映羞红,款款白鸥落雨桐。

急报海疆吹号角,戌边征战为伊冲。

(五)

七绝·祭西沙海战英烈

子规啼血杜鹃红,烈士魂灵万世恭。

耸立墓碑朝日吼,英雄气概贯长空。

(六)

五律·椰树美赞

婷婷少女姿,顾盼胜初时。

高挑如仙鹤,丯盈宛贵姬。

心田藏玉露,琼汁润妖仪。

久在沙洲立,长青俏九陲。

(七)

小伙讨海去,姑娘盼归

天涯同一月,潮汐起相思。

夜海涛声近,孤帆渔火稀。

情深难了却,风冷湿侵衣。

梦抚褐肤手,天明是返期。

(八)

五律·三沙之恋

海阔白鸥低,椰香漫木扉。

随航看日出,临夜说渔归。

广宇吞云气,碧波颐蟹肥。

愿君多驻足,常沐南疆晖。

孜孜不倦地追求与创作,让潘老师在诗歌领域大放光彩,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潘新志部分诗歌欣赏(滑动可看更多)

七绝.卖菜翁

桃溪村路板桥摇,瓜果鲜蔬绿满挑。

霜白星稀争早市,返家竹担挂猪膘。

七绝.荔枝情

蛙声一片呜池雨,老宅荔枝墙?红。

甜醉路人曾几许,望乡游子恋村东。

七律.马兰魂

---颂永春藉将军林俊德院士

一剑马兰直指天,孤芳清守玉门关。

防沙抗暴熬身骨,历雪凌霜绽笑颜。

大漠穷秋难见绿,长川尽北哪逢泉。

春风不度鬼城谷,却有香花笑戍边。

七律.春遊岱山岩

呜泉草绿岱山暖,朱子洞幽现晦翁。

裂石声声生箭竹,颠毫霍霍裁齐松。

邀朋把盏随猿宿,对榻论诗伴日红。

一代大儒留睿范,后人景仰拜文宗。

七律.遊滕王阁

几倾復立大唐楼,劫难频遭四壁愁。

舞女长歌歌盛世,少年一序颂平畴。

滕王高阁名千古,辞圣美文芳九州。

孤骛落霞今不再,白帆点点过江头。

古风.遊武宁有感

山居无挂碍,晨起走村西。

信步古官道,长亭赏旧题。

青藤缠树老,翠鸟伴莺啼。

庙小英威在,僧贫悟道机。

路回桥野旷,锦鲤跳清溪。

农舍周遭绿,蛙声漫菜畦。

呼鸡连狗乐,围聚抢粥泥。

牛老田耕久,鞭轻自奋蹄。

须翁酌小酒,总角啃粗梨。

大嫂秋衣短,阿姑露肚脐。

陶潜若至此,同样难别离。

03

收藏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据潘老师所言,开始收藏这条路是自然而然,并不是有意为之。从第一件藏品开始,便一直走在了收藏的道路上。

潘老师介绍民国时期文房四宝

(摄于.3潘老师家中)

其实看过了潘老师的收藏品后,我大概也可以理解,艺术难分家,长期走在艺术修养的路上,爱上收藏,怎会跟诗歌、书法没有关系?

“我偏爱德化、永春民国彩瓷的收藏,因为这时段的彩瓷,把国画中的诗书画印完整地搬上了瓷器。”

因为喜爱,所以深入。年潘老师所著的《潘新志书法集暨德化永春民国彩瓷画浅玩》一书中,不仅收藏了书法,更多的是民国彩瓷画。这本书能得到大家们的肯定,当之无愧是永春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瑰丽珍宝。

艺术追求:

修心养性切忌功利

墨笔吟怀岁月匆,无心名利做园丁。

今生不悔清贫过,忙里偷闲淡雅情。

小编:您平时除了诗歌、书法创作和收藏,还有什么其他的兴趣呢?

潘老师:除了出去旅游,我还喜欢养养花草,还有鱼啊,鸟啊。

潘老师游武宁所拍

“山居无挂碍,晨起走村西”出自潘老师的《古风.遊武宁有感》,我想这也是潘老师向往而追求的生活状态。在潘老师的阳台上,花鸟虫鱼终日相伴。闲暇之余,更是陪着夫人到处旅游散心,甚是惬意。

潘老师家阳台小院

潘老师家阳台小院

小编:您的书法、诗歌如此造诣,没有想过要开培训班吗?

潘老师:我从来没有过这个想法,除了时间问题,我觉得钱够花就好,艺术是修心养性的,你把它功利化了,就没有意思了。

“心之所向,素履所往”,淘古玩、购书画,喜欢收藏的人,经济上的付出可是少不了的。但是即使常常成为“月光族”,潘老师却依然甘之如饴。

年轻时候潘老师一家三口合照

祝愿潘老师一家

情意绵长、阖家幸福

来源:永春网

图片来源:潘新志老师提供

作者/图文编辑:吴丽君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报名最美创业女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shoua.com/fsjj/14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佛手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