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嶂上村的地理位置
嶂上村委会地处良田乡西南部,距乡人民政府5公里、县城24公里;东与良田龙岭村接壤,西和五华县棉洋镇交界,南跟金坑坪上村毗邻,北和龙岭村湖头肚山地相连。公路未通前步行山路由西向东通向龙岭博头下,年开通了连接良田乡政府和县城的水泥公路。四面小山逶迤环抱,清澈的河水在村内缓缓流淌。嶂上村鸟瞰
嶂上村的基本情况
嶂上村下辖嶂上1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亩,旱地亩,山地1.45万亩,小学1所。海拔多米。年底,全村在册户数户,户籍人口人,实际常住本村10多户20多人。村民以外出务工和农业种植为主,兼养少量生猪、蜂蜜;村民年均收入元(年),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98%,村集体收入主要是财政公办经费,年收入元。是一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世外桃源般的美丽山村。嶂上村世居民族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客家,本地通用方言为半山客方言。嶂上村村名由来
当地人称嶂上村为“劳(加虫字旁)蚜帐”(客土语为蜘蛛)”,清乾隆年间编印的《揭阳县志》在这个区城已有此名称,足见其较早有人开发居住。因地形犹如蜘蛛结网,故名。解放后改称嶂上村。清朝乾隆44年(公元年)霖田都(今揭西县)手绘地图
嶂上村各姓探源
1、赖姓,原居长乐县大都约(今五华县大都镇(年并入安流镇)乐和寨,清朝初年十世祖麟公迁来良田嶂上村,为良田赖氏开基祖,其余子孙又分居下村田坑坜、坪上村、惠东、海丰赤石、福建等地,如今已传至26世,村中赖姓人口30多人,谱系、字辈不详待考。2、刘姓,与龙岭村刘姓共祖同源,一脉相承(参见龙岭村刘姓)。都是近代九世祖玉镳公妣何氏所传之后裔,十世祖五大房后裔遍布下良田各村。在不同时期各房后裔分别从现桥头村、岭下村、新屋家、供尾村、水井头等自然村搬迁嶂上村。大四郎定36字辈序诗:
念源祖宗继宪,经家绍国天建。克广丕基德盛,佐理朝廷文光。汉兴嗣胤芳远,永受福瑞康宁。其中有一分脉十世第学(儒先),十一世昌虬,十二世天锡(文俊),十三世祖建纲公,十四世祖克任公,十五世祖广平公,十六世祖丕宗喜公(朝汉)从岭下村迁居帐上村。另有一分脉十世第学(儒先),十一世昌虬,十二世天锡(文俊),十三世祖建纲(嘉锦),十四世祖克统(重庸),十五世广合,十六世丕聪,十七世基济公从水井头迁居帐上村。十四世祖克威、克任、克统公后裔都有分居帐上村。十世祖五房第述(谓明)十一世上国,十二世荣庵,十三世连桂,十四世克宗公后裔也有分居帐上村。(欢迎在留言中补充现居嶂上刘姓各分脉源流)嶂上村的历史变化
从建在村中水口的都爷宫来看,此地明朝已有人开发居住,刘姓从龙岭搬迁来后,承接供奉三位都爷香火,毎年正月十五(今改为初五),移居外地村民纷纷回来举行盛大迎神祭拜形式,很是热闹。明清至民国期间村民一直耕读传家,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与世无争。解放后,像中国的其它地方一样,嶂上村也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四清、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又外迁珠三角各城市和县城定居,目前长住嶂上村只有数十人。建国初,刘定强,张正冠张南赚等在嶂上村村民家开设学习班分教1一3年的教学课程。年正式建立嶂上小学,全盛时期全校有多名学生,分为6个年级班和一个学前班,至年,剩下一名老师和两名学生。这个中心小学嶂上教学点,被揭阳市教育局根据《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督导评估方案》的规定,认定为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嶂上小学历任校长有:张南赚、张正冠、张壮点、吕瑞贴、蔡明大、张优有、刘东阳、刘四时(以上任期具体时间不详待考)。年9月一年8月,陈秀光校长。年9月一年8月,刘高清校长。年9月一年2月,陈永华校长。年3月一年8月,刘远东校长。年9月一年8月,刘瑞华校长。现在该教学点已于年停办合并。(以上资料由刘瑞华校长提供)年建有小水电站一座。上世纪90年代初开通了全长4.8公里、路面宽3米的公路,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通水、电、电话。村中建有垃圾收集站。文化设施有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广场、戏台。年特大水灾风灾严重损毁了该路,对口帮扶单位东莞市石排镇驻村工作组认真倾听嶂上村群众的呼声,马上与村干部、乡贤筹备修路工作。经过共同努力,嶂上村进村道路综合改造工程于年8月28日动工,改造工程含水灾冲毁修复工程、征地赔青、路基拓宽至8米、新修隐蔽排水涵洞、硬地化路面5米、修建路面内侧排水沟等6项子工程,工程总预算万元。年10月完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全村人居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传统泥瓦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陆续有人开始建钢混楼房。如今大部分人都迁往县城或外地城市居住。嶂上村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百种百有。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木薯、花生、大豆等。年以后,大部分村民都种植青梅、佛手果等果树,经济效益可观,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也回到家乡发展果蔬种植和养植业。年,驻村书记王惠燕倡建修嶂上村文化广场,由县文广新局出资8万元,县政协2万元,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外出乡贤踊跃捐款,修成文化广场和戏台。(二)嶂上村的宗教信仰
嶂上村民信奉佛教、道教及多神崇拜,水口山建有都爷宫,供奉张都师、李都师、毛都师。每年举行迎神活动。都爷宫旁设有社官坛,公王宫。都爷宫对面有猎师爷宫。其中社官坛在良田乡其它村所没有。坛内未置社官神像,而是放一叠瓦,可见嶂上村社官祀蝙蝠神,因蝙蝠神是居住瓦檐的,此俗和海陆丰、汕尾地区相同,而良田乡则独自一例。大概故事分为杨文广降伏蝙蝠精,救驾得道成社官神,显灵斗法降甘霖。(详见本人撰写神话故事《嶂上村社官蝙蝠神谈玄》一文)社官是村里的保护神,是客家地区民间的传统俗神信仰。嶂上村民非常敬重社官神,认为社官神是一村之主,能保一村人平安,能保六蓄兴旺,五谷丰收,能主持村里的大小一切事情。故有“老虎进村拜社官”,“社官灵,虎豹不入境”之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众多村民早早备办“三牲”或苹果等供品到“社官”神坛里烧香祈福。村民先恭敬地为“社官”神上香、敬茶,再摆上供品双手合十祈福许愿,祈求社官保佑家中儿孙福星高照、贵人扶持、百业兴旺。村民通常在每年的春季祈福许愿,冬季则前往社官完福还愿。至今,水口都爷庙旁的“社官”常年香火旺盛。水口公王或称土地神,也叫土地伯公。这个各村基本都有,在此不作赘述。水口都爷宫远眺
猎师爷宫是嶂上村独有的。猎师爷是打猎的人拜的祖师,打猎前祭祀跪拜,祈盼猎师爷保佑人畜平安,恩赐更多的猎物。狩猎习俗,是一种古老的生产方式,开始于原始社会,有许多相应的生产方式和习惯。后世的打猎活动也有许多猎俗。这些狩猎习俗,除狩猎本身外,还反映了祭礼、禁忌、劳动组织、产品分配等许多方面的习俗。第一,狩猎活动中的独特信仰。狩猎活动是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狩猎的对象也不同。狩猎工具十分简陋的情况下,每次出猎,人们都怀着一种敬畏和恐惧心理,自然崇拜观念很深。第二,有关猎具的习俗。猎具的制作和使用,是狩猎民俗的重要内容。最原始的狩猎工具是石块和石矛。飞石索和弓箭的发明,是人类狩猎活动的重大发展。为了能有效地杀伤动物,人们还在实践中,发明了将毒药涂在箭头或矛头上进行狩猎。这种狩猎古俗一直延用到今天。猎网、陷阱、各种捕机及火药枪的使用,使狩猎技术进一步改进。而猎犬常被训练为猎人的好帮手。第三,具体狩猎习俗。狩猎受地域或季节的影响甚大。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猎物的种类是不同的。因此,狩猎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也就不同。针对不同的猎物,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可单独狩猎,有的集体狩猎,有的用弓箭、火药枪,有的下网扣、挖陷阱。狩猎者常根据动物各种不同的习性,发明独特的猎获方法。如用“鹧鸪媒”诱捕鹧鸪等等。社官和公王坛
关于“张、毛、李三都司”,或为广东都指挥使张某、布政使毛某、按察使李某的简称,或为张、毛、李个三都司家族。明代,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明洪武主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帝的统治权力,一改以前的做法,不仅取消宰相制,而且还在各地分别设立掌管军政的都指挥使司、掌管民政的布政使司和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让其各自独立,不相统属,便于皇上一手掌控。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掌一方军政。包括其所统率其所辖卫所,均属五军都督府而听从兵部调令。都指挥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同为封疆大吏,分掌地方军政、民政、刑狱。长安宫(里面供奉张、毛、李三都司神像)
(三)嶂上村的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现改为初五)迎神活动,从岭下村关帝庙请出齐天大圣像和三位都师爷共同巡游村庄并接受村民祭拜。传统婚嫁中嶂上村仍保留着以前的习俗,看家门、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和喝媳妇茶等礼俗还存在。嶂上村传统丧葬风俗庄严繁杂,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上世纪90年代后逐步实行火葬,其程序包括举丧、入殓、成服、送葬、葬法、做法事等。三月清明前,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挂纸。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村民春季祭祖扫墓,都有做黄花梦粄拜祭,从春分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端午节,每家每户都在门口挂艾叶等,据说是为了避邪。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为吃粽子和洗午时水,据说洗了不长皮肤病。农历七月初七,良田各村有挑“七月七水”的习俗,民国时期最盛。解放后渐渐少了。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日,仙姬下河沐浴,此日天水之味,较平时格外清冽甘爽,可以治病长寿。因此人人皆分外早起,争往河中取水。习俗认为,“七水”有神效,用来染布,布发亮并永不褪色。用来制醋,醋清酸爽口,可长期保存而不变质。用来酿酒,酒味香醉。用来洗发,发黑亮不脱落。农历七月十四,过鬼节。以前,民间过“七月十四”的气氛是相当浓厚的。应节的时辰是中午,村民都会用鸭子来祭祀祖先。据传说,鸭子是背祖先灵魂过河的灵物,杀鸭子过节是为了让它完成这一使命。而实际上,因为鸭子在“六月田”(即早造收获季节)中吃了不少散落在田里的谷粒,长得膘肥肉满,正是好吃的时候,祭祀先人后,味道鲜美、肥嫩的鸭肉又可大快朵颐。七月十四的重头戏是当晚,家家户户在家门口摆供品,烧纸钱、花衣,插香火、蜡烛。这些纸钱是特制的,将草纸染上颜色,加盖个金钱印,卷成圆筒状或折成元宝形。花衣表示布匹、衣服、鞋袜等。将这些东西与香烛一起焚烧,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让其在阴间“享用”。这些祭奠物品也表示向阴间发放了“钱财”,施舍给那些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路口点燃的香火蜡烛,是指引鬼魂来享受祭品、回归地府的通道。这些传统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五)嶂上村红色记忆
良田乡“茅坳嶂战役”纪实年7月,根据中共香港分局指示,中共潮汕地委建立潮汕人民抗征队潮汕支队,司令员刘向东,政委曾广,副司令员张希非,副政委李平,政治部主任徐杨。同年9月,宋子文提升喻英奇(~,湖南省保靖县人),任闽粤边区清剿总指挥部总指挥,接替被免职的涂思宗。10月又委喻兼保安第4旅旅长,莫希德任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第五区清剿司令官和闽粤边区清剿副总指挥。喻英奇组织第四次围剿抗征队,但在抗征队的内线外线相结合的配合作战下,被粉碎撤回。年11月初,喻英奇不甘心第四次围剿失败,调动粤东主力广州绥靖公署独立步兵第二团第一营方景韩部余人,配合“民主联军”张辉部及各地联防队将近人兵力,由保安团团长刘永图任总指挥,妄图以中央突破战法,袭击良田,得逞后,再分区“驻剿”平原,以达到摧毁大北山根据地的目的。潮汕支队司令员刘向东、副司令张希非、政委曾广、及第一团团长丘志坚等,分析敌情,判断敌人制造进攻丰顺河西的假象,旨在调动主力第一团出击,企图从五华方向偷袭良田。他们当机立断,将计就计,引敌就范。这次反“围剿”战役,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茅坳嶂
第一阶段:将计就计,诱敌深入10日凌晨,一团按计划行动,9小时步行华里,进至丰顺河西亮相,以迷惑对方。11日白天河西之敌倾巢来犯,一团展开全部兵力包抄击敌,猛追逃敌。将犯河西之敌赶回汤坑。入夜后急行军返回良田。13日凌晨已集结于良田,根据敌情分析,选择良田与罗庚坝之间的茅坳嶂为战场,伏击来犯之敌。部署第一团一连、二连分别占领左翼、右翼高地,担负主攻任务。三连、四连为预备队,负责肃清残敌,阻击增援。良田民兵配置在第二线阵地上,待战斗打响后投入战斗,保障胜利。第二阶段:茅坳嶂伏击战斗14日上午10时,敌广州绥靖公署独立步兵第二团一营方景韩部从河婆进至五华大坂田村后,却就地停止前进。傍晚,五华大坂田两群众送来紧急情报,称该敌已秘密进至良田西北口的罗庚坝村,并严密封锁消息。支队及团领导核实后,判断敌将在15日偷袭良田。此时发现河婆、龙潭、龙溪方向有敌情,担任老虎石阻击任务的部队又没能按时占领阻击阵地,司令部不得已抽调三连和良田民兵在良田南面的老虎石布防,以牵制河婆方面敌兵。15日凌晨,敌总指挥、新编保安十六团团长刘永图率敌主力第一营和保安独立第八营两个连及张辉部一个中队,从罗庚坝出发奔袭良田。9时许,敌前卫一百多人首先进抵茅坳嶂阵地,但既未以火力搜索,又不占领两侧高地,也不继续前进。我军领导抑制激动心情,静观其变。约一刻钟后,前面的敌人沿谷地展开,其尖兵班带着军犬向设伏高地登攀。在此情况下,指挥员发出攻击命令。顿时,土炸炮、手榴弹、步枪、轻机枪狂风暴雨般从左右翼山头向进入狭谷之敌倾泻,群山震撼,硝烟弥漫,毙敌几十名,打得敌人昏头转向。二连代连长李针腹部重伤,仍鼓舞战友勇猛杀敌。指导员刘百洲组织十多位班排长和战斗骨干,在副指导员丘克辉带领下冲到坳底,活捉敌兵5名,缴获步枪20支,枪榴弹筒2个及子弹4箱。不久,敌主力慌忙登上伏击圈外几个高地,以猛烈的火力压制我阵地,封锁坳底。守卫在左翼山头的一连二排战士,在指导员刘德秀的指挥下,顽强地扼守阵地,大量地消灭了冲到前面的敌人。下午3时许,神枪手黄编发现只存十多发子弹,搬起大石头猛砸上冲的敌人,不幸中弹牺牲。接着,二排长蔡提、机枪手曾振华同时受伤,指导员劝他们包扎好伤口,就地休息,他们说伤口不要紧,誓死守住阵地。敌军攻占高地未果,即转向进攻二连侧后无名高地,敌我经激烈战斗,阵地数度易手。在反冲锋战斗中,一连连长李快、炊事员黄坚壮烈牺牲,战士们仍坚守阵地。副司令张希非、团长丘志坚及时组织二连火力,支援一连一、三排与预备队四连进行反冲击,消灭敌人,终将阵地夺回,并牢牢掌握手中。下午4时左右,敌我处于对峙的僵持状态。支队司令部领导考虑到,已给敌人以大量杀伤,粉碎了其偷袭企图;而我军经过一天的战斗,弹药已消耗殆尽,急需补充。因而命令部队主动撤出伏击阵地,准备诱其深入,创造战机,集中兵力歼灭之。当晚,我军第一团组织民兵分批潜入茅坳嶂高岽路口两个村庄,采用麻雀战术,不断袭扰、杀伤敌人。刘永图、方景韩部在抗征队的打击下,伤亡惨重,士气沮丧,惧怕遭到不意的致命攻击,星夜仓皇撤回五华罗庚坝。在茅坳嶂战斗的同时,敌另一路保安第八营一个连和河婆联防队向横江附近窜犯,被我军独立第三大队和横江民兵堵击后撤退。茅坳嶂一战,在良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民兵的配合下,打败了强敌,歼敌一百一十多名,俘敌五名,缴获枪支弹药一批,为第五次反“围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茅坳嶂战场遗址
第三阶段:转入反攻,歼击“驻剿”河西之敌在此期间,被赶到汤坑的国民党军警相继窜入河西,大肆抢掠、纵火。茅坳嶂战斗胜利后,一团奉命远途机动,乘胜奔袭河西,在独二大队、六大队配合下,拔除了同德楼、红莲楼、埔下村三个据点,全歼守敌丰顺县保警一个大队、联防总队一个中队。其余进入大北山根据地的各路敌人,均被我军和当地民兵击败。我军乘胜出击平原,从而彻底粉碎了敌人第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共歼敌余人(含俘敌中队长以下多人),解放新兵人,缴获轻机枪2挺,枪榴弹2支、长短枪多支,其它军用物资一批。战后,大北山根据地的良田、横江、南山墟、五经富等地人民群众一万多人分别举行集会、游行、慰劳子弟兵等活动,庆祝胜利。这次战役是潮汕支队与有国民党驻广东国防军参战打的一场硬仗。说明潮汕人民武装部队指战员的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的提高。正如香港分局年初给中共中央的电文中指出:“其后年底(指年年底,编者注)九连和潮汕部队打退敌二、三千人的进攻,并能连续战斗,扩大战果,我军已不仅能够打垮伪国防军省防军,而且作战规模开始提高到自觉的战役作战的计划性组织性的高度。”(《华南部队数量武器和战斗力》第页广东省档案馆编)这次“茅坳嶂之役”的胜利,不仅给予宋子文以重大打击,同时也标志着潮汕战场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此结束了长期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形式:国民党在潮汕地区已由战略进攻转为重点防守在各个孤立据点;人民武装则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另据华南分局《敌情档案》载:茅坳嶂之战后,方营伤亡二百余人,方景韩返广州后遭军法处决。“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青山不改,绿水长流。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良田乡,美丽而宁静,溢绿滴翠的田野衬托出农家欣慰的笑脸,是大北山一枚系着绒线的翡翠。惟愿世道永远安稳,岁月静好……外出乡贤为村中长者派发红包
由良田经济促进会倡导并大力支持下捐建的嶂上村希望之家
文/刘俊合
图/李运生刘俊合
编辑/良田信息网采编室
部分图文来源于其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乡贤提供各自然村美图、详细资料和纠错。
长按上面(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shoua.com/fsyf/1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