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即佛手柑,又叫飞穰(《通雅》),蜜罗柑(《闽游记略》),五指香橼(《南粤笔记》),五指柑、十指柑(广东新语),果实在成熟时从内部发生分裂,心皮分离,形成细长卷曲的手指状果瓣。从大的种属上说它是柑橘的一种,是香橼经过长期人工选育栽培出来的变种,不过通常却并不是作为水果吃的。《红楼梦》第四十回,探春的秋爽斋里,大理石案“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刘姥姥带着板儿也在此,探春给了板儿一个佛手,还叮嘱说:“玩吧,吃不得的。”朋友事先不知道这个并不好吃,切了一根“手指”,说是有橘子味道,肉少瓤多,“中看不中吃”。
1
吃不得的东西,古人拿来干嘛用呢?文章开头列出来的那篇链接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古人在室内摆放橙、香橼、佛手、木瓜、苹果等,跟摆放兰草、水仙、腊梅等花卉一样,主要是为了闻香的。除了闻香用,佛手因其奇特的外形还常被拿来把玩。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里,卖果子的叶三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红楼梦》里一个和尚送给贾母蜡油冻的佛手,也说明古人对佛手的喜爱,并不止于其香气,甚至还将其形象用于创作。流传下来的许多古玩摆件都记录了此项喜好,扬眉剑舞《香橼与佛手》一文已经说得非常详细,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2
《红楼梦》里有柚子换佛手的故事。第四十一回巧姐与板儿顽耍中的一段: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会。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这里作者巧妙地将柚子、佛手的喻意隐于其中,伏下后文巧姐与板儿结缘。这正如脂批所指出:
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庚辰本)
脂批认为,以柚子的香圆属性,又“圆”音谐“缘”,暗喻巧姐与板儿有缘,后成了夫妻;“佛手”别解作“佛之手”,暗喻指点迷津,巧儿在贾家落难之时被板儿所救。 香橼又称作“香圆”,见于《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看元春的册子:
宝玉看了仍不解。待要问时,情知他必不肯泄漏,待要丢下,又不舍。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再回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四十一回。“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此句话是说给读者的,意思是让读者“用点心”,不要只是看红楼梦表面的姑娘们和丫鬟们,要正确理解作者的“点心”之处。再看贾母(真)是如何指点迷津的。“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此处若解读为贾母等真的吃世人所吃的糕点之类,是不能领会真意的。“酒”是醉人的东西,“吃酒”自然会醉,即“倒也”,“倒”是言不能站立,不能直立为人;“不饿”是因吃了醉人的酒,即被酒醉倒才不觉饿。“就拿了这里来”,是言读者要顺从“拿了”的理念,“拿”必须“合手”、从手,从手就是作者真意“里来”,只有真意“里来”,才可以让“大家”随便享用,而这“里来”是“小家子”文化够不着吃的。
“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此组句子点出了贾母(真)的喜爱和观点,“小饺儿”,外面是面,里面却是油;“小面果”外面是油(因油炸),里面是面;贾母为何不喜欢,是因“油”。“油”的特点是不溶于水,强放入水中,也必然漂浮在水面,可见贾母喜欢“水”,因“水几于道”。“贾母拣了一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与丫鬟了。”此组句子点出了贾母所喜——“卷子”,“卷子”是面作成的,是人类的基本食物,这里有意引导读者思虑基本民生。“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作花样子去倒好。’”此组文字点出了刘姥姥的用意:让“我们那里的巧姐”学习;同时点出“我们那里的巧姐”只是巧于纸上的工夫(即作纸的花样子),并不能作成真的。“巧姐”即巧解,“我们那里的巧姐”指的是儒学情感文化的巧解者,所谓文化大家之类,即言儒学文化的所谓大家、大学士之类,只不过是“纸上”的工夫,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只是巧解文字而已。真正的巧解(巧姐)者是参悟的自然物理,参悟的是各种自然事物实际存在的“物是”,即自然事物的变化运动的客观规律,这样的巧解可以带来人类社会的技术革命,使人类生产技术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和提升,会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提高。“去倒好”,点明了刘姥姥的目的。什么是“倒好”?“倒好”就是不好,这里指的就是纸上的花样子——书画字之类的东西,“去”就是去除这种不好的而却硬充好的东西,改掉这种不好的学风文风。“倒好”该去,去了对众人都有好处,所以,“众人都笑了。”“家去我送你一坛子。你先趁热吃这个罢。”“家”为小去处,“家去”是言在思维上到小地方去,也就是说到“有情”之处,“有情”即“我”,“无情”即“你”;“一坛子”非酒即醋,指的是儒学文化,面食之类哪有用坛子盛的道理!“你先趁热吃这个罢”是说给“无情”观点的读者的,要一鼓作气拿下红楼梦的解读,不可冷落了红楼梦的真意。
“别人不过拣各人爱吃的一两点就罢了”,此句是把能解读真意的刘姥姥与一般读者相区别。“各人爱吃”是个人所好,“拣各人爱吃的”即凭自我感受和自我情感,是偏私偏见,这种偏私偏见是不能解读红楼梦的,所以只能吃“一两点”。“刘姥姥原不曾吃过这些东西,且都作的小巧,不显盘堆的,他和板儿每样吃了些,就去了半盘子。剩的,凤姐又命攒了两盘并一个攒盒,与文官等吃去。”此组文字是言像刘姥姥这样的真意解读者以前也没有接触过红楼梦这样的奇妙的作品,以前品读的不过是些“作的小巧”,并不像红楼梦是“大巧”、“大盘堆”;“每样”为“各色”,表示的是有情的东西,“就去了半盘子”是言红楼梦中的“有情”并没有多少实在的东西可吃,只不过是空虚,这种空虚的东西是很容易被吃完的。“剩的...与文官等吃去”,是言历史上的文官是最爱吃这种空虚不实在的东西的,“剩的”就应当是不好的。此处揭示了文官的弊端——全靠空虚不实在的说辞混饭吃。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会。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大姐儿”即红楼梦的真意大解者,表示的是能解读红楼梦真意的人。“忽见”是偶遇,第一个“忽见”是言红楼梦真意解读者是偶然出现的;第二个“忽见”是言红楼梦的解读者在品赏把玩红楼梦时,即“玩一个大柚子”时偶然间发现了红楼梦的真谛——“佛手”,因为“佛手”重要,才引起“便也要佛手”。所谓“板儿”,即红楼梦一书的印刷品,因红楼梦的真意是佛手,所以是“板儿抱着一个佛手”。这里,作者巧用了“佛手瓜”与“佛手”的概念,表面表示的是佛手瓜,但内部却表达的是“佛手”的理学概念。“佛手”不是一般人的手,而是指能够探索自然宇宙中各种自然事物本质(物是)的手,既能探索自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同时又能利用自然事物的各种本质属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和新的科学技术,按现在的说法,科学家的手就等同于佛手。佛学家认为,人类目前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是前人探索自然事物从未知到知之而获得的,这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翻多少个筋头也打不出如来佛手心的道理,也就是说如来佛的手始终是探索自然未知世界的开拓者。未知世界就是迷津,所以批者批:“佛手者,正指迷津也”。此处批者又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所暗示的:把佛手看作佛手瓜玩的读者为“小儿常情”,即一般的有情文化概念的思维理解;“千里伏线”指的就是红楼梦的真意,“千里”是言其大长,是小儿难以理解的。“伏”就是隐藏着的真意。“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此两句表示出大解者(大姐儿)对红楼梦真意如饥似渴的心情,急于得到红楼梦中的佛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此两句重在说“众人”,此处应指红楼梦的一般读者,一般读者为“众”,透知真意的极希少;前句意思是众多读者都把“柚子”“佛手”当作玩物来理解,后一句是言被红楼梦的真意“佛手”哄过来方才明白而善罢甘休。再看批者是怎样批“柚子”的:“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香团之属”指出了只是随身佩戴的玩物,“与缘通”是言玩的东西就是“缘”,“缘”就是情缘就是情,由此可导出有情文化只不过是玩的东西,是不可当真事正事用的,如果把情感文化作为人类的正文化用,就会贻误正事虚度大好时光,尤其对国家民族而言。“画工”就是对有情文化的讽刺,“画”是虚假表面的东西,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画工”就是指儒学情感文化,虽然情感达到了极致,十分逼真诱人的,但画毕竟是画,是没有任何实际用途的。
“柚子”、“佛手”一玩(且顽)一正摆在读者面前,读者应当作何选择?
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