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惊喜,就来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那一瞬间。
01
本来,年4月23日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日子:按照我的“年寻访少数民族风情之旅”的时间安排,《走进五十六道门》(三)将在这一天与读者见面。因为大疫,4月23日已经与我们擦肩而过,《走进五十六道门》(三)也未能如期与读者握手。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当我为此遗憾不已之际,武汉出版社方面传来好消息。4月23日这天,负责《走进五十六道门》(三)的责任编辑朱梦珍老师发来信息,直接就书中的一些字句征求修改意见。这让我非常意外和惊喜。
02
《走进五十六道门》(三)年12月12日定稿送武汉出版社后,朱梦珍老师和武汉出版社副总编辑邹德清先生就进行了初审,就文章内容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双方经过充分交流,达成一致,该修改的很快就做了修改。春节前,出版流程已进入排版和封面装帧设计环节。
众所周知的原因,这艘行进中的小船儿搁浅了。
03
随着武汉的疫情好转,清零,特别是4月8日离汉通道打开,武汉市的城市功能逐渐恢复,复工复产启动并有计划进行,想着武汉出版社也应该复工了,但没好意思询问,即使复工,人家千头万绪,总会有个全面安排,这个时候别给人家添乱。没想到,小朱编辑主动联系我了,而且直接是二审。看来,在出版社众多的出版计划复产中,我的《走进五十六道门》(三)很快提上了日程。
这几天,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小朱编辑的信息,有时候就是征求一个字的修改意见。她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人啦,都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只要受到一点点关怀,都会心存感激。
04
前天,美术编辑沈力夫先生发来信息,封面设计征求意见。门的版面式样、封面的效果正是我希望的。
因为《走进五十六道门》是丛书的形式,所以《走进五十六道门》(三)的封面还是延续前面两册的风格,以写实的门为基本元素。
05
第一册封面元素来自武汉市园博园旁边的汉口里。
第一次干出版书的事情有点不知轻重。记得在书稿编辑的过程中,竟然给武汉出版社的美术编辑沈力夫先生提出,封面最好是以门为基本元素。沈力夫先生大为赞同。他提出,你想象中是一个什么样的门,最好能有个具体的想法。这可难住我了。是啊,什么样的门呢?情急之下,年12月的某一天,只身一人跑到汉口里转悠了半天。因为那是一个仿汉口老城区街坊风貌的建筑群,城市拆迁改造过程中搬迁复原的老窗棂、老门框比较多。在实地拍摄的众多门元素中挑选了一张,经过沈力夫先生精心加工润色、版面设计,于是就有了第一册的封面。
06
有了第一册的编辑经历,第二册的封面元素的选取就有了经验。我打开文件夹,这里面有一些各种门的第一手图片资料。最终,湖北省咸宁市羊楼洞那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的一扇门元素入选。这张图片拍摄于年12月。
这两次的经历给了我一个启发:封面元素不要临时抱佛脚,要注意平时积累。因此,在走进五十六道门的过程中就非常注意对门元素的采集。
07
年6月上旬,去广州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期间,应Z女士的大学同学刘慧萍女士和她的丈夫陈新顺先生的邀请,专程到我国陶瓷文化重镇佛山市参观游览。俩口子陪着我在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佛山市转悠,城市乡村、大街小巷、美景美食,力尽主人之盛情。
08
在石湾南风古灶的街巷里,尽管有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窑尾作坊、古窑映像、古灶榕风、古寮场等景点,但我的目光仍然紧盯着从眼前溜达过的每一扇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户人家两扇以两只手为门鼻儿的门页被我发现。那一瞬间,参观这个五百年来窑火不绝、世界罕见、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给我带来的欣喜,一下子就被发现这一对造型颇具特色的门鼻儿所带来的惊喜所替代。
别无选择,《走进五十六道门》(三)的封面元素就是它——佛山伸出的一双佛手。
09
按照出版周期,二审后还有三审,然后再交付印刷。《走进五十六道门》(三)与读者见面应该是六月份。
当前,武汉还处于严防严控时期,减少人群聚集是一个重要措施。届时,《走进五十六道门》(三)以什么形式与读者见面,这得琢磨一下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