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天启年间刊行的《博物要览》一书中,曾描述到:“成窑七品,无过五彩。葡萄敞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次若草虫子母鸡岗(缸)杯,人物莲子酒盏,五供养供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箸小碟,香合,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
古籍以及后世所言,乃指成化时期烧制的瓷器,共有七个品级,其中以五彩瓷器为最高。这种划分,虽然也不尽准确全面(譬如还有金釉金彩堆彩等才似为最高),然而,成化五彩瓷器从精美度来说,谓之上品级则还是成立的。
而在成化瓷器上出现的姹紫(差紫)彩,乃其中的紫釉色被烧成了无光如铁的状态,这种差紫彩,被孙瀛洲先生等老一辈鉴瓷大家认为是成化斗彩瓷器中独有的现象,且后世无法仿制,是鉴别成化瓷器是否到代的最直接而简单的标志。而根据遗存实物来看,此姹紫,不仅仅出现在成化斗彩瓷器上,也出现在其它彩种,包括五彩瓷器上。
在本人之成化瓷器专题收藏系列中,若干不同器形的成化五彩瓷以及姹紫,似也可有力印证之,此不再赘述。今日赏瓷,再将帐中所藏一件十分罕见的成化姹紫五彩凤桃榴佛手瓜纹斗碗择出,拍照亮相,遣之于头条之上公展鉴赏,以证其实矣。
鉴赏本品。可见其为碗器形,窄足敞口,类似斗笠碗之造型。其口径约为23厘米,径大而可谓之斗碗,当属成化大器之一。察其胎体,乃为薄胎,胎质白皙而致密,制作更是十分规整。续可感其白地釉色纯净,包浆滋润,毫无刺眼之光感。
续观其彩。不难看出,本品共有红(油红)、黄(蜜蜡黄)、绿(叶子绿)、蓝(孔雀蓝)、紫(姹紫),五种彩料。而其中作为主彩之一使用的紫彩,则可见其表面干涉无光,颗粒明显,具有明显的划手感,无需再表,这正是那后世不可仿的“差紫”无疑。而用镜察,可见其中的叶子绿彩,多已经具有开片纹,乃年代久远的又一实证。故而,从其彩而言,正是典型的成化姹紫五彩之特征。
再赏其纹,可见其外壁为四只凤纹加若干云纹,足部海水纹,其描绘线条流畅,填彩准确,彩料较厚,略呈堆叠之状,凤相则更为形象逼真,刻画更为细致生动。复观其内壁,碗底云凤纹,四周花瓣纹,中壁分别为桃枝纹、石榴枝纹和佛手果纹。凤舞枝果,纹繁而极为艳丽,综观整体绘画手法及其风格,具鲜明而典型的明代中期特征,无需赘述,一目了然。
又观其底,可见白地之上以青花描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其楷书书体,书写爽真,笔划自然流畅,颇为有力,此乃成化官窑双圈款,真款特征亦是一眼可识。
至此,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本品“成化姹紫五彩云凤桃榴佛手纹斗碗”,诸般表象,皆符合成窑真品之特点,可谓开门见山,难以置疑。而此碗亦今为止,各宫馆洋博均未见有藏展,民间收藏亦是甚为罕见,其不仅为成化之大器,也是珍贵的成窑瓷中上品之一,孰是孰非,实物实证,无论信与不信,见仁见智,然是真金终不怕火炼矣。
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shoua.com/fszy/1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