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手 > 佛手作用 > 正文 > 正文

中药学堂生姜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21 16:01:2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2097.html
生姜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茎。中药红豆蔻是高良姜子也。

始载于《名医别录》,挖取根茎除去地上茎、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别名

风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

产地

高良姜产于广东高州者质量最佳,古载产于古高良郡最优故得此名。

由于高良姜耐干旱,忌水灌,怕霜冻,对气候、土质要求特别挑剔,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广东湛江的徐闻遂溪、海康县为主产区。

性能功效

高良姜是驱风油、清凉油、万金油、良附丸、胃炎康胶囊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被列为“十大南药”之一。

高良姜属于药食同源品种,被大量用作食品调味料、咖喱粉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市场,高良姜是姜中之王,价格高销路广,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大宗农副品种。

高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功于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若单用多用,犯冲和之气也。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良姜与干姜性同,但干姜去内寒,良姜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临床大夫有芩、姜同用于胃炎治疗。黄芩苦寒,高良姜辛热,二药如何同用?盖辛开苦泄,去其性留其味也。其剂量的比例是3:1,最高可以是6:1。即黄芩15~30g,高良姜3~9g。

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的运行。脾主升清,喜燥恶湿。

脾气虚为脾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以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为主。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就是脾阳虚,或过食生冷食物,或过服寒凉药物,损伤脾阳而成。

脾阳虚久之必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候。导致温煦机能减退,寒从中生。脾气脾阳不足至中气虚损,脾气下陷,久泄久利,劳倦过度,脾气升举无力反而下陷。

脾不统血多由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所致,其病机主要在于气不摄血,临床表现除脾气虚或脾阳虚征象外,还有各种出血。

皮肤不紧致,经常感到全身肌肉没劲、酸痛,腹胀、拉肚子,提不起精神,这些都是脾虚的表现。

大家可用高良姜粉9克、肉桂粉3克、荜拔粉9克,装入袋内,入睡前放到脐上,可收奇效。

采收加工

人工栽培的高良姜一般种植4年就可以采收,但以5到6年收获的根部含粉质多,药效好。产地多3年就采收交易。

秋末冬初时采收,去泥土后,将须根剪除,剥净鳞叶,用水洗净,截成3厘米左右长段,摊放在晒场曝晒,晒至7成干时,堆起闷放后再接着晒至全干,以皮皱肉凸为好。

真伪鉴别

真品高良姜外观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表面有细密的纵皱纹及波状环节,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表面为暗红棕色;闻之气味芳香,口尝味辛辣。

正品用其醇提取物加温后观其颜色,真品呈黄绿色。

鉴别高良姜主要有三点:

一是圆柱形,红棕色,波状环;

二是质柔韧、断面纤维性;

三是芳香辛辣,高良姜末入鼻必打喷嚏。

混淆品大高良姜(南姜)粗大,质松泡,断面淡红色,正品根茎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而大高良姜根茎直径却在3厘米左右,如果不切片一看就立马能区分开来。

伪品益智根茎外观个儿较大,表面无纵皱纹及细根残痕;闻之气微不及真品味窜芳香。化学测试其醇提取物加温后呈浅黄绿色。

另高良姜摊晒时易遭雨淋,切口易霉变长毛,天气湿度大时易回潮,进货时应加以注意是否有霉变。

以外形饱满、皮皱肉凸(俗称“反口”)、分枝少、粉性足、外皮色棕红、气芳香味辛辣者为佳。体质轻泡色萎黑的死姜效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有热者忌服。

食用价值

葱、蒜、花椒和姜,人称调味“四君子”,它们不仅能炒菜调味,而且能杀菌消炎。

肉食多放花椒。贝类多放葱。禽肉应多放蒜,蒜能提味。吃鱼应多放姜,鱼腥气大,性寒食之不当会产生呕吐。

生姜既可缓和鱼的寒性,又可解腥味,做时多放姜可求中和。

李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药用价值

姜是最普遍使用的药食同源之中药。自古以来,中医就有“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的说法,生姜常用于男性保健,具备祛寒发汗之功,家里备姜小病不慌。

中医书上更明确指出:“炮姜辛苦大热,温经止血,去脏腑沉寒痼冷”,各地传统女子产后坐月子的保养基本都与姜有关。

红糖姜茶、姜水洗浴泡脚等等,可以说姜这个东西已经被中医利用到了极致。

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各色中药可以说就是从先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升华出来的“英雄”。

新鲜的姜内外都是黄色的,黄色属土;姜有清香,土气其味为香;姜长得圆滚无角,土气为中庸之道。所以姜就是专入一身脾土的一味药。土气病多是生湿,最容易导致湿气郁滞,而生姜辛辣通行之性,正好可以运化水湿,因此生姜就是专门入中土化湿气的一个药。

所以《说文》解释姜为“御湿之菜也”。薑从畺,畺的本义是边界,就是田地之间的分界线。所以畺就意味着把土地划定了一个范围,而姜的药性确实有防止病邪入里生变的特点。

生姜是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又名地辛,百辣云,横向生长分蘖数次从而形如掌状,它含有挥发性油、姜辣素以及多种氨基酸。

目前较著名的有铜陵生姜、山东莱芜大姜、安徽临泉姜、四川犍为姜等。中国是世界上生姜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鲜姜贮存易皱皮干瘪变质不宜长期保存。

将鲜姜加工成姜片、姜粉、姜油、姜丝、姜酒等产品,不仅解决了生姜的储存和运输问题,同时丰富了市场。

生姜是无性繁殖,栽培用的是生姜的根茎。

每年秋天生姜收获之后完整饱满的生姜会被选为种姜,第二年春天把种姜放在房间里保温催芽,把种姜切成小块每一块上保留一到两个姜芽种到地里这就是姜苗。

姜苗长到秋天会长出很多新的子姜来,这时种姜长得会比较苍老身上长满了子姜就像母亲一样所以就叫母姜。

一块完整的新出土的鲜姜只有最下面的那块老姜是母姜,产量相对来说是低的。李时珍讲“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母姜颜色较深、质地结实、纤维多、水分少、辛辣味强。

而子姜颜色色黄、质地软脆、纤维少、水分多、辛辣味较弱,若为药用,选“老姜”的效果更佳,但由于母姜产量有限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临床使用干姜的主要来源。

姜全身是宝,生姜根、生姜汁、生姜皮、生姜叶皆可入药,然功效却各有所长,制后之干姜、炮姜、姜炭其功效迥然有别。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二经。功能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利水消痰,散寒除湿。被中医誉为“呕家之圣药”。

《本草经读》云:“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养心营,合之能兼以调营卫也。”。

目前药店中常有干姜代之,而生者辛润,生气未漓,表散之力而最强,所以不是一物不可一用。

《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泻、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生姜汁辛温,辛散胃寒之力最强,多用于呕吐。善解诸药(半夏、厚朴等)及菌、蕈、禽兽之毒。

按方广《心法附除》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

生姜皮味辛,性凉,无毒,归脾、肺二经。功能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去翳。为五皮饮中主药之一。

《医林纂要》谓其:“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达皮,辛则能行,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姜发汗,则姜皮止汗,且微寒也。”其为临床宣肺行气、利水消肿之剂中常配伍应用之品。

大家食用生姜时,往往把姜皮去掉,其实这不科学。中医讲“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为保持其药性平衡不应去皮。在食用寒凉性菜肴时建议去掉姜皮,水肿患者要用带皮姜,只用姜皮更佳。

煨姜取生姜块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直接置于加热的滑石粉或加热的麦麸中。亦可将湿面或湿纸包裹的生姜块,埋于热火灰中,煨至面、纸变成焦黄色,姜半熟时取出,除去面或纸切薄片入药。

此为“纸裹煨过,半生半熟”之法。煨姜解表作用减弱,煨后已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使其药性缓和,逍遥散中常用。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肺三经,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可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等证。

《本草求真》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干姜气味俱厚,仲景用之入神。

炮姜取净沙子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干姜片或丁块,不断翻动,炒至发泡,外表呈棕褐色,内部焦黄色为度,取出,筛去沙子,放凉。此品质地疏松气香,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肝经。有温中散寒、温经止泻之功效。

炮姜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变弱,但温经作用缓和持久,多用于虚寒性腹痛、腹泻。

《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郁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

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补妄行矣。炮姜辛散之性大减,以温中散寒止泻之功为长。

姜炭味苦辛、涩、性温,有温经止血、温中止泻之功效。

姜炭制法是选上等干姜装入砂锅,上再扣一同大砂锅,用铁丝固定后,边缘狭缝用泥填封,置炉火上烧,直至摇动砂锅无干姜撞击之声即成。

临床可用于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血崩、经漏等。常与侧柏炭、乌梅炭、艾叶炭、血余炭等配伍,止血之力则更强。

徐大椿曾云:“炮姜黑、辛苦大热、入脾胃而守中逐冷,救急回阳,为温经止血专药,产后虚冷必须之,即设假热外浮,非炮姜导之不可。”

目前,药店炮姜、姜炭混用现象十分普遍,大家平时抓方时应予以区分。

盖总之生姜走而不守,偏于散寒;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有所泄,味则含蓄,能走能守,温里兼能排寒;炮姜守而不走,重在温里固虚。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多以止血。

生姜偏于行散不利于气的收藏,所以正常人在夜间和冬天不宜大量食用生姜,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姜多用之耗散元气,盖辛以散,是壮火食气故也。

生姜有些人常吃会引起肝火旺,所以肝炎病人是忌吃的,口干便秘的病人也要少吃,可酌加菊花以求中和。

生姜中含有一种叫做“黄樟素”的致癌物质是许多食用天然精油的主要成分。我国年实施的《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中,将“黄樟素”列为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

但适量吃姜和癌症没有太大的关系,正常食用并没有致病的风险。但是如果姜坏了产生的黄樟素将会翻倍增加,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

日常购买时应注意姜心是否变黑、变糠或发出嫩芽。另央视曝光过一起骇人的“剧毒姜”事件,在山东潍坊地区有种植户明目张胆滥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姜。

药用干姜分两种一种是粉干姜,也叫肥干姜,一种柴质的叫柴干姜。

姜全国多有种植,加工成药用的粉干姜出售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加工成柴干姜片的主要集中在山东,每年产新后将老姜加工成干姜片。按剂型不同亦可以分为干姜块和干姜片。

巴蜀亦沃野,地饶产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蜀姜为天下之冠。

《本草纲目》记载:“生姜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之”,并把犍为之姜作为“道地药材”。此地之姜淀粉足、纤维少、辣味纯、香味浓。

据清宣统元年所刊的《成都通览》载:犍为县出黄白姜,黄姜每包值银五两,白姜每包值银八九两,煞是名贵。

犍为自古代开始种姜,世代相传千年。由于这种姜切口颜色偏黄所以当地人叫它黄口姜。

民国《犍为县志》载:“县属产姜以麻柳场为囤集地,年均万担以上为出口大宗。又称筠姜,是四川特有的地道药用干姜。

清《本草纲目拾遗》载:”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辣”。筠姜俗称铁板姜,产自四川筠连,沐川,犍为一带,质地坚实,表面光泽自然,姜体饱满圆润,个头大,粉性足,纤维少,含辣素很高,姜味浓郁,此姜须在冬至前后采收,后采用古法经特殊工艺炮制而成。

筠姜块状色泽自然,肉质断面,较硬,使用时必须捣碎或磨粉,药效才能充分发挥。正宗的筠姜断面呈现玻璃状的深棕色故又名琥珀姜。

筠姜与其他地方所产的干姜相比,具备温润通补之效,辛温而不燥,温中散里寒,守而不走,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抵抗能力。

近年来,四川中医火神派兴起,方药中大量使用筠姜配川附,取一守一走之意,相得益彰,也使得筠姜的特殊价值为更多医者知晓并从而应用。筠姜能够温补上中下三焦,最适合搭配性味较燥烈的中药。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

(2)胃寒呕吐。

(3)风寒客肺的咳嗽。

(4)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服;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使用注意

生姜辛温,故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服。另干姜燥热助火,孕妇导服。

生姜故事一

相传,“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

一次,神农氏在山上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不止痛,就这样他晕倒在一棵树下。

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浓的,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原来是它的气味使自己苏醒过来的。

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兜,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

他想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我要给它取个好名字。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使自己起死回生,作用神奇。

生姜故事二

传说很久以前,天宫神医吕纯阳曾装扮成游方道士到人间采药。

一天,他路过一村庄,见路边一老婆婆手捂肚子翻滚呻吟,即从葫芦里倒出3粒药丹给老婆婆服下。

不料,老婆婆服药后不但不见效,反而病情更加恶化,吕纯阳急得满头大汗,束手无策。这时,一白头老翁赤脚闻声而至,伸手摸摸老婆婆的额头,又搭搭脉说:“是风寒攻心,我取点药马上就来。”

说罢拿起锄头到屋后挖起一枝绿叶小草,将其根部黄色块状的物体切片加水,煮开后放上红糖,让老婆婆喝下。老婆婆喝下后顿时周身汗出,腹痛消失。

老婆婆称赞说:“姜老头,你真行,药比天上的吕仙翁还灵!”吕纯阳看老婆婆把姜老头捧得那么高气得浑身发抖,决心要对姜老头报复。

他把一条火赤练毒蛇变作一只大鳖,令其爬向姜老头。姜老头打死大鳖,回家煮熟后下酒。吕纯阳心中得意,等待着姜老头中毒的消息。谁知姜老头不但没中毒,反倒越活越精神。

吕纯阳按奈不住,去问个究竟。姜老头笑着说:“鳖毒怕什么,3片黄姜解百毒。”说完摸出一片黄色的东西,正是给老婆婆吃过的药。

吕纯阳折服了,把自己葫芦里的药倒了个精光,发誓再不来人间显示他的医术。人们为感谢姜老头,即把黄姜叫老姜。

生姜故事三

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徐文伯自幼师从其父,医术精湛,被宋明帝称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医。

宋明帝登基六年(公元年)春,明帝喉中长了个疮,疼痛不已,脓血不止,到后来,连水都咽不下去了。朝臣经过商议,决定请徐文伯来医治。

徐文伯经望闻问切后,嘱使臣速送生姜3斤,告诉宋明帝:“您每天吃3次生姜,每次吃5两(16两为1斤)”使臣忙用清水洗净生姜用刀切成小片,明帝强咽生姜。

生姜又辣又硬,吃生姜搞得明帝嗓子眼钻心地痛,泪流不止。明帝说:“徐文伯,你是想置朕于死地呀?还是纯心想看朕的笑话?”徐文伯说:“冤枉之极,末医岂敢和皇帝开玩笑?”

吃完2斤生姜之后,明帝喉中脓血越来越少,当3斤生姜吃完,喉疾竟然全好,吃什么饭都无碍了。明帝问徐文伯生姜为什么有这般神效?

徐文伯解释道:“皇帝平时十分喜爱进食竹鸡(一种鸟,生活在江南丛林之中),而竹鸡最喜欢吃半夏,生半夏是有毒中药。这种鸡身上有半夏之毒,陛下吃下去,那半夏之毒必然留在食道、咽喉。服生姜正是解半夏之毒。”

宋明帝听后甚喜,命使臣将祖传鸳鸯剑赐于徐文伯。据说,这把千年难得的古剑在战乱年代散落于民间,至今不知下落。

生姜故事四

苏东坡先生一次与友人姜至之饮酒。姜至之乘兴调侃他是一味中药“子苏子”。

东坡先生灵机一动,反唇相讥道:先生也是一味中药,不是“半夏”,就是“厚朴”。

姜至之茫然不知其故。东坡先生说:不是“半夏”、“厚朴”,何以用姜制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shoua.com/fszy/12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佛手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