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手 > 佛手作用 > 正文 > 正文

穿越千年的凝眸云冈石窟艺术线上展之二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23 19:39:03

一眼越千年

——云冈石窟艺术线上展

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石窟中雕刻的佛、菩萨、护法、供养等各类人物及其组合形式;龙、鸟、莲花、忍冬等各类动植物装饰图案;洞窟形制、龛式、壁面布局等建筑形式,均体现了佛教及其艺术发展中最辉煌时代的本质,是今天人们回顾历史、欣赏艺术的最佳选择之一。

请继续跟随小圕云游云冈。

第11窟

第11窟中心塔柱南面左右胁侍菩萨

具有唐辽风格的菩萨造像。菩萨头戴冠,窄额、大鼻、鼓腮。颈饰圆形项圈,着低胸内衣,外搭帔帛,下着长裙而裙腰下翻,裙带在腿间打结下垂。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持物,立于莲台上。

第11窟东壁南端上层太和七年造像龛

这是由佛教“邑社”组织开凿的1个造像单元,分4排雕刻内容。由下至上第1排中央为太和七年造像题记及三大菩萨像,两侧为多层供养行列。第2、3、4排分别雕刻二佛并坐、禅定坐佛及交脚菩萨龛像,两侧千佛龛排列有序。由题记内容看,发愿者自感“往因不积,生在末代”“时值圣主,道教天下”,愿以此福,上为皇帝、下为七世父母敬造佛像95尊。碑文所记的54人敬造石像95尊,与造像数目相吻合。

第11窟明窗西壁

西壁分两层:下层南侧为千佛雕刻,北侧为圆拱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上层龛像为外方形帷幕、内圆拱龛,龛内雕二佛并坐。壁面南侧局部塌毁,零星分布的长方形槽,系后世安设木窗所凿。清代以窗为界,北侧涂色,说明木窗的安置时间早于涂色时代。

第11窟明窗东壁

壁面南侧因坍塌损毁严重。整体上可分3层,可见大小佛龛16座,以圆拱龛和盝形龛为主,也有上下组合龛式。布局上缺乏计划性,但北侧较完整保存的纵向龛式似有秩序。下层北侧龛下的“太和十九()年题记”是云冈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之一。

第11窟明窗西壁第2层圆拱龛

龛内雕二佛并坐像,二佛呈八字形端坐于龛内,袈裟铺于双腿间,衣摆铺展。龛楣雕7座小千佛龛,拱尾饰龙首返顾立于束帛柱上。龛外左侧雕三层出檐方塔,受空间影响,佛塔向左略倾。南侧局部残损缺失。

第11窟明窗东壁北侧第1层第1排圆拱龛

该龛是在统一构思下雕凿的,结构严谨、刻画细致,是云冈石窟有明确纪年的造像龛之一,其造像特征具有石窟分期断代上的标尺作用。

第11-17窟北壁主尊坐佛

位于第11窟外壁西侧最上层,前立壁坍塌,曾施彩,部分残存。北壁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佛像具高肉髻,面相丰圆适中,舟形背光雕饰繁缛细致。佛像着褒衣博带式服装,衣襞纹刻密集平铺于座前地面。

第12窟

第12窟前室西壁中层屋形龛

是为仿庑殿顶建筑。角柱将屋面辟为三间,柱顶置皿板,上坐栌斗,斗上置普拍枋。枋上置人字拱与一斗三升拱,并用兽面装饰,再上置檐枋,枋上出檐,上饰瓦垄屋脊。明间内雕一交脚佛,二梢间内各雕一倚坐佛,构成一交脚佛、二倚坐佛、二胁侍菩萨的组合关系。反映了北魏太和时期平城地区弥勒下生思想的流行发展趋势。

第12窟前室南壁上部

南壁立柱上方由大型乐伎间隔安排4个坐佛龛,并与平棊藻井式窟顶一起组构。

第12窟前室北壁窟门门楣下缘伎乐天

位于洞窟门楣下缘的10身伎乐天,姿态优雅自然、动作和谐飘逸,手持多种乐器。从上至下依次为腰鼓、齐鼓、五弦、法螺、筚篥、琵琶、义觜笛、腰鼓、排箫、鼓。

第12窟前室窟顶

长方形窟顶雕为8格,每格均呈斗四式藻井,中央用色块表示出叠加的痕迹,井心刻一团莲,四内壁上飞天围绕莲花旋转,体态轻盈。梁枋相交处雕重瓣莲花,诸莲之间有成对的飞天围绕莲花飞舞盘旋。飞天与莲花将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繁复奢丽。位于窟顶与东西南壁面衔接处雕刻的高浮雕镂空式大型演奏乐器的乐伎引人注目。

第13窟

第13窟北壁

北壁为交脚菩萨像所占据,造像高12.95米。菩萨面相丰圆、头戴花冠、斜披络腋,胸前饰对龙,长璎珞于腹间穿小环,臂、腕佩钏、镯。右臂下的托臂力士构思奇巧、对比强烈。下着长裙,坐方座,脚踏莲台。巨大的背光向上延伸,顶端雕光云,装饰意味浓郁。

第13窟明窗东壁供养菩萨

菩萨的项圈分格、缀铃。佩对龙饰,龙口衔长枝花朵,龙具长角、小耳大嘴,弯曲上延至肩。长璎珞呈“U”形压在对龙之上,设计精巧。

第13窟南壁窟门上方七立佛屋形龛

窟门上方并列三屋形龛内雕七立佛,佛像均着褒衣博带式服装,右手结施无畏印,立于莲花座之上。以中央佛为重心,背光左右叠压,具有视觉上的透视效果。此处造像显示了极强的计划性与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是云冈石窟大型“七立佛”造型的精典之作。

第14窟

第14窟前室西壁中层菩萨头部

菩萨面容俊秀,属云冈中期风格。头冠中央出束发,双线勾勒右向旋纹,外周莲瓣与旋纹构成同心圆。

第15窟

第15窟西南壁上部

西、南两壁相交为直角,两壁千佛密布、排列整齐。南壁第1层千佛龛较大,西壁第1层雕组合龛。第2层千佛两壁相交对齐,拐角处有的二佛或三佛同处一龛。

第16窟

第16窟北壁和顶部

第16窟位于昙曜五窟东端,清末称为立佛洞或接引佛洞。洞窟平面呈马蹄形,四壁向上收分,弧合为穹窿顶;东西宽约12.5米,南北进深约8.7米,上下高约15.15米。北壁主尊立佛高约13.5米,环壁上部满雕千佛,下壁及明窗、窟门布满北魏不同时期雕凿的龛像。与昙曜五窟其他洞窟相比,第16窟北壁向北凹进呈弧状,加之主佛像身躯体量雕刻相对较薄,所占空间较小,因此洞窟空间较为宽绰。

第16窟北壁主佛头部

佛像发式呈波状、卷曲有序。面部天庭阔平、鼻梁挺直、面相俊逸,目视前方、神情端凝。

第16窟东壁中部第3层龛主尊左胁侍菩萨头部

菩萨头发于额前分开,显出宽阔的额头。人物眉似月、耳垂珰,秀腮饱满、薄唇微启、含笑超尘。头顶素面宝冠,冠巾两侧下披,宝缯张扬翻飞。

第16窟明窗东壁

明窗宽3.95米、高约5米。明窗外侧向东西扩展的弧形拱内雕刻千佛龛,壁面大致分三层雕刻内容。中央纵向有三个槽孔,是后世安置门窗所开。

第16窟明窗西壁

西壁与东壁的佛龛布局并不对称。西壁可分为三层龛,上层龛南半部随明窗南侧坍塌,剥落严重。由此还可以看到明窗向西扩展部分雕刻的千佛龛,下部存八排,上部存两排,中间多剥落。

第16窟明窗西壁第1层龛主尊交脚菩萨

菩萨俯视下方、下颚尖圆、颈佩项圈,右手上举为施无畏印,左手抚膝。斜披络腋、帔帛缠臂,下身着长裙。

第16窟南壁中部第3层三龛造像单元

窟门与明窟间雕三龛。中央为坐佛圆拱龛,两侧对称配置交脚菩萨盝形龛,龛上设宫殿并门窗。三龛下有各自的供养人列像,中央龛的上下两端均残损,龛下仅可见龛座莲瓣层及两端托举状的力士。

第16窟南壁东端第3层第3排圆拱龛

方帐下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龛楣圆中带方,内置七坐佛,拱尾二龙返顾,立于束帛座上。龛外两侧各雕倚坐弟子,之下有力士。龛外右上隅雕供养天众,左上隅雕比丘众。龛下榻形座内雕供养人列像,龛形完备。

第17窟

第17窟北壁主尊交脚菩萨与西壁龛像

主尊菩萨上身婀娜秀美,衣帛装束如曹衣出水。受石质影响,双臂自肘以下崩毁,原来支撑左臂的束帛式支柱仍完好矗立,柱上端残留着左臂不规则的断石。断石面上的小洞为后世修复痕迹,之后再次坍塌。主尊身上的小洞是曾经大面积打木桩敷泥的遗迹。西壁龛内立佛面向主尊,显示呼应的关系。佛像右手举于胸前,为施无畏印。龛楣盝形,凸出于壁面。龛北侧及龛下部有众多补雕龛像。龛上方壁面有大面积千佛。

第17窟南壁

南壁下辟窟门、上开明窗,中部壁面东西两侧对称分布四龛。从造像风格看,雕刻时间早于窟门与明窗间的几个龛。整体壁面向窟内凸出。

第17窟东壁坐佛龛内南端供养天

坐佛背光外侧竖列三身供养天。天人面向龛内、合掌胡跪、恭敬礼佛。

第17窟明窗东壁惠定造像龛

上盝形龛内造一交脚菩萨、二思惟菩萨像,下圆拱龛内造二佛并坐像。龛下的发愿文中,功德主叙述了造像的缘起,表达了虔诚的心愿。

第17窟明窗东壁惠定造像龛之圆拱龛

龛内二佛并坐像具高肉髻,面相丰满圆润,表情自然,坐姿端庄优美,雕刻技艺成熟。坐佛着偏袒右肩式袈裟,右手举于胸前为施无畏印,左手握法衣于膝上,跏趺而坐。

第18窟

第18窟窟内仰视

窟内平面为椭圆形,穹隆顶,南壁开一门一窗。东西宽约16.5米,南北深约7米,高约16米。北壁主佛身披饰有化佛的袈裟,两翼配置雍容典雅的胁侍佛与菩萨,以及神态各异的弟子。

第18窟北壁主佛左侧上半身

佛像鼻高耳长、身宽胸厚,左手抚胸,与身侧灵动的弟子相衬,甚显威严。

第18窟北壁主佛左肩衣纹

此为通肩式佛衣。佛像左肩衣襞呈浅直平阶梯式,轻薄贴体。左胸前衣缘翻起宽宽的折带。每一条上下递减的阶梯衣襞上雕刻着禅定坐佛列像,皆具莲台,面朝主佛。折带上随衣缘翻出的带状内衬上,雕刻坐于长茎莲台上的化生童子。童子发髻及肩、双手合十,同样是面向主佛。

第18窟北壁主佛左手

佛像左手握法衣举于胸前,手背向外。手指显得柔软、起伏多变,掌背丰满,指间有蹼状物,是为佛三十二相之指间缦网相。佛手整体风格柔中带刚,饱满而富有弹性。

第18窟东立菩萨头部

菩萨头戴三圆冠,冠饰由化佛、莲花、忍冬、联珠纹组合而成,精美繁复。额头秀发中分,一绺绺好似花瓣排列。菩萨面相方中带圆、长眉细目,与胁侍立佛一样,画有绀蓝色胡须,嵌黑釉陶双瞳。耳郭分明、佩耳珰,耳后抿一绺辫发,毛发雕刻细腻,头后披垂三角巾。耳垂穿圆形莲花,璎珞从中穿坠,直达肩部。

第18窟北壁东侧中层第1身弟子头部

此弟子像只有头部从窟壁伸出,颈项以下的身体隐没于壁中。其头部向上微扬,额头中央有圆形凸起物,相对的两侧则各一小圆坑。人物具高尖鼻梁、杏核深目,眉毛隆起、眉尖上弯,小耳和颧骨突出,使得上嘴角凹陷其中。他面颊瘦削、双眼微闭、露齿而笑、恬然自得,似表现闻法喜悦的瞬间。

第18窟北壁东侧中层第2身弟子头部

弟子广额尖颐、丰面宽颧,具剃发形。额头与发际间饰雕摩诃果相。头部前倾、眉清目秀、鼻梁高直,嘴角微翘、唇线分明,呈温柔浅笑,表情恬静。衣纹阴线浅刻、线条流畅,留存着古老的朱色。

第19窟

第19窟南壁西侧中层佛经故事:罗睺罗因缘

这是云冈较早的佛经故事图像,画面高约3米。释迦佛左手垂于体侧,抚摸一童子(佛子罗睺罗)头顶;右手举于胸前,为施无畏手印;着通肩式袈裟,法相慈和,体魄挺拔伟岸。佛像的衣纹从肩部、胸部、腹部到脚踝,顺滑而下,自胸前至两足间的圆弧状衣纹排列有序。衣薄贴体,胸部、腹部、手足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明显受马吐拉艺术的影响,大有“曹衣出水”的风范。佛立像的台座为半圆形的板状,之下的千佛龛随岩体突出呈弧状。胡跪罗睺罗面带喜悦、合掌礼佛,佛经中讲,释迦重返迦毗罗卫故国时,变成个比丘形象,“皆如佛身,光相无异”,佛子罗睺罗却不受蒙蔽,径直走向佛足旁跪礼。佛陀即以无量劫中所修三十二功德相之兜罗绵手摩罗睺罗头顶,为其授记。画面构图简明凝练,突出表现了父子相见的主题。

第20窟

第20窟露天大佛及以东诸窟

从西部诸窟往东看,昙曜五窟西南壁处于东西一条线上,窟前平坦宽广、视野开阔。因南壁早年坍塌,第20窟主佛像与左胁侍立佛出露在外。

第20窟主佛与左胁侍佛

主佛内着僧祇支,边饰精致的联珠纹、忍冬纹带。外着袒右肩式佛衣,衣缘翻卷呈折带纹,具中亚犍陀罗艺术风格。双手结禅定印,拇指相对、竖起与余指搭成三角形。大佛与东立佛俱肩宽厚胸、臂膀壮实、挺拔健硕。

第20窟主尊背光外西上隅奉果飞天

飞天头戴三面宝冠,窄额广颐、弧眉杏仁眼、面额丰盈、鼻尖圆润,唇似花瓣、唇线分明。右手及左下身残毁,额发分绺后梳。颈戴项圈,腕、臂戴镯、钏,钏宽饰有小圆形莲花。左手托果盘于胸前,右手外展于身侧。双腿并扰向后,足尖向下,侧身向上飞翔。帔帛顺臂进肘,飘于体侧,翩翩向上。

第20窟西立佛头光外第2排龛坐佛头部

龛内主佛具小圆肉髻,宽额圆颐、五官精巧、颔首俯视。内着僧祇支,外着袒右肩式佛衣,左手上举于胸前,衣纹密集呈阶梯状,虽残缺仍显庄静典雅、法度严谨。

第20窟主尊背光外东上侧供养天头部

供养天头戴三圆宝冠,顶饰仰月,正面圆冠面上饰三重同心圆,两侧冠面中央出穗。耳后披三角巾,发髻分绺,每绺绕卷,披垂肩部。供养天饱额丰颐、面颊肥盈、五官紧凑、嘴角略抿,显示其恭肃之神情。短颈宽肩、雍容华贵。

此展由云冈石窟研究院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历时数年,他们出版了20卷本的《云冈石窟全集》,史诗般再现了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精华。藉此机会,集美大学图书馆联合云冈石窟研究院、青岛出版集团共同举办本次线上展览,让广大读者一览云冈石窟这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由于云冈石窟洞窟和造像数量巨大,无法在此一一呈现,本展览仅从《云冈石窟全集》中挑选了部分代表作品,读者亦可点击“阅读原文”窥斑见豹。

编辑:小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shoua.com/fszy/12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佛手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