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手 > 佛手栽培 > 正文 > 正文

阿弥陀佛,这四种行为,最损耗福报,不要再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1/29 19:07:50
“福报”一词是佛门术语,全称福利果报,意为善行义举所感召的回报。许多对佛理不甚了解的人,常觉得福报之类的说法近乎迷信,其实不然,“万法皆因缘所生”,如是因,如是果。举例来讲,父母生养我们,恩情深厚,若不知恭敬、孝顺父母,非但天地难容,就算在世间,又如何让他人尊敬?这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福利果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佛法导人向善,告诫世人修福积德的重要性,故而佛子在诵经礼佛的同时,也不忘布施行善。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难有一帆风顺。在我看来,这并非我们所积累的功德不足,而是福报在不知不觉中,因为种种恶行漏失。就像一个有漏洞的钵盂,水一边注入,一边流出,永远不会加满。有四种行为最损福报,千万不要再做了。其一,怨天尤人,爱抱怨。我们凡夫心无定所,最容易被外境所转,当生活顺当时,常常得意忘形,一旦有些许坎坷,又变得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殊不知,一切唯心造,周遭的境遇,就像折射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正是因为自己“心”是这样的,才会遇到这样的人;正是因为自己的“心”是这样的,才会遇到这样的事。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不从自身下功夫,再去埋怨,也无济于事。净宗的莲池大师有句话,“怨天尤人,最损福报,一次减三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福气,也都是从抱怨中溜走了。其二,占小便宜,生性悭吝。老话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在佛法当中,爱占小便宜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即生性悭吝,背后是“贪”心在作怪。如今人们都为了钱财、名利奔波,任何利益在我们眼中都是不得了的事情,决不能让别人占了去。可是,若不明白财富从何而来,又为何而去,那么积累财富、消耗财富都是苦。昔日佛陀外出游化,有善信布施了一枚芒果。有位婆罗门见到佛手中的果子,便上前讨要,佛陀说给他可以,但他必须说一声“不要”。婆罗门迫不及待地说了一句,拿起芒果便走开了。原来,无始劫以来,这位婆罗门从来都是说“我要”,佛让他说不要,就种下了克服贪婪的善根。一两福报半两金,不要认为占了便宜就是好事,因果从来不空。其三,贡高我慢,不敬长者。佛家有首《十来偈》,其中说到,一个人的“尊贵”,是由尊敬他人,特别是父母、长者之处得来。相反,若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瞧不起任何人,自认高人一等,那么这种骄慢心感召的,则是地位低下之报。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不尊重他人,别人心里也会对你不敬。父母生养我们,恩德天高地厚,师长教育我们,使我们有安身立命之能,恩同再造。所以,不敬父母、长者,乃第一等折损福报的事。其四,爱发脾气,嗔心重。《佛遗教经》中有言,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爱发脾气,在佛家叫做“火烧功德林”,一把怒火足以烧尽一切功德,即便千佛出世,亦无法救度。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都可称作辱境,若能安忍,不去动嗔心,则后福不远。就像大地无言,不论是山川还是鸟兽,都不加拣择;大海不语,不论清流还是污秽,都来者不拒。正因如此,大地厚德载物,大海包纳百川。天地不曾对我们有丝毫嗔恚,我们也应慈悲接纳众生。切记,忍辱波罗蜜,最是妙中宝。福祸无门,唯人自召。要想福报长久,不只看当下做了多少善事,更应远离折损福报的恶行。在我看来,累积永远不及消耗来得快。感恩阅读与分享,愿大众万事胜意、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shoua.com/fszp/1962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佛手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