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过重为万病之源
详情请加v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
春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易克脾,以致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湿邪内生,加上春季阴雨绵绵,外湿入侵人体,阻遏经脉,困扰脏腑,所以春天机体易被湿所困。但春天又是万物复苏,天气渐暖的季节,是排出体内寒湿的好时节。
体内有寒湿的表现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湿。
●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湿。
●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湿。
●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湿。
●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湿。
●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湿。
●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湿。
●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湿。
●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湿。
●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湿。
●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寒湿隐藏于哪里
寒湿如果不排出,对身体影响极大,想排出寒湿,首先得知道它们隐藏于哪里。
01
背后寒湿,积存于膀胱经
体背后的寒湿,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中,长期的堆积会在背后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这些脂肪有一部分即是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经过长期不断的累积而成。
02
头顶寒湿,直堆头顶
头顶的寒湿会直接堆在头顶上,通常头顶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用手按压时应该是硬硬的感觉。
但是寒湿堆积得多了,会形成一层软软的物质,摸起来像有一层海绵垫的。头顶的寒湿更严重的会在前额左侧或右侧形成一个硬硬的肿包,到医院诊断时医生会认定为骨质增生,这是把寒湿以固态的形式积存的物质。正面寒湿,堆积于肺经和胃经中
正面的寒湿,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他经络的分支中,这两组经分别在人体胸前中线的两侧。引发我们常说的感冒、受风寒。
正面的寒湿也会积存在胃经中,胃经从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脚趾,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积存寒湿的部位。严重的胃经寒湿堆积,会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层硬而厚的组织,使得大腿的伸缩发生问题,因而造成行动不便。这种疾病很少医生能够诊断出和胃有关联,经常都成为难以医治的疑难杂症,跛了数十年,无论如何均难以想象是由于胃经的寒湿所造成的。
04
侧面寒湿,存积在胆经
侧面的寒湿则积存在胆经中,只要寒湿侵入人体,这个部位都无法幸免。这个部位的寒湿有时会在大腿外侧形成一条条的横纹,由于寒湿的物质会阻碍经络的流通,使寒湿堆积的部位附近,细胞所产生的垃圾无法排出,寒湿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的胖。
由于这些废物不是人体的组织,因此会在组织之间流动。如果这个人喜欢运动,大腿部位寒湿和组织废物所形成的垃圾会往下流动,转而堆积到小腿肚上,形成萝卜腿。
通常男人较女人活动力大些,因而女人多数堆在大腿外侧,男人则大多堆在小腿肚上。就是胆经的寒湿堆积造成胆功能受阻,再造成吸收的障碍。敲胆经一方面能刺激胆经,强迫其分泌胆汁;另一方面使这些堆积的废物能够流动,进而排出体外。
体内排除寒湿的途径与方法
按体内排除寒湿的途径,可分为经络寒湿排出和祛湿茶。
贴针灸是什么?
贴针灸,是一类的医疗器械。它是以泗滨砭石为原材料,采用现代先进的二次水飞法及超微粉涂布技术,将砭石粉末与低敏性医用压敏胶混合,研制而成。它是在传统针灸工具的基础上研发而成,并且弥补了传统中医针灸在施术时限人(必须是专业的医生操作),限地(必须在国家规定的专业医疗场所),限时(针灸操作的过程中患者需静卧或静坐30分钟左右)等的局限性。贴针灸让普通老百姓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针灸的治疗,做自己的针灸师。通过贴敷于体表经络穴位以及疼痛部位,利用砭石自身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以及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深层次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针灸的效果,发挥其益气活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等四大功效,实现预防保健和调理健康的目的。其使用安全、简单、方便、时效性强,是一种适用性和安全性都很高的医疗器械。
贴法:将传统的皮表贴法革新为穴位贴法。砭石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贴敷于穴位可经穴位吸收,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针法:将传统的刺入式针法革新为贴敷式针法。砭石摩擦一次可产生次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贴敷于穴位可以深层次刺激经络穴位,疏通经络、达到针刺的效果。
灸法:将传统的熏烤式灸法革新为贴敷式灸法。砭石具有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贴敷于穴位可以对穴位产生热效应,循经而行,实现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达到灸法的效果。
贴针灸有副作用吗?有禁忌吗?
没有任何副作用,砭石疗法是物理疗法,没有药物成分,非常安全。只有孕妇、3岁以下的儿童和安装心脏起搏器的要慎用。
贴针灸的使用注意事项:
1·贴针灸用于颜面部位时时间减半(3小时以内);
2·皮肤敏感,角质层薄者慎用;
3·孕妇禁用;
4·经期不建议使用(用于止痛);
5·五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6·术后未完全康复者禁止使用;
7·哺乳期禁止使用;
8·心脏起搏器禁用;
黄精佛手茶祛湿!
黄精佛手茶祛湿
成分:黄精、佛手、桑葚、茯苓、枸杞、红枣、山药、黑糖
功效:祛湿气、养气血、固肾气
成分介绍:
1.黄精: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体虚赢瘦;风癞癣疾用药禁忌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者忌服。
2.佛手: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辛、苦、甘、温、无毒;入肝、脾、胃三经,有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对老年人的气管炎、哮喘病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一般人的消化不良、胸腹胀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
3.桑葚: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白藜芦醇、花青素等成份,营养是苹果的5~6倍,是葡萄的4倍,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常吃桑葚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中医学认为桑椹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息风,具有主治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耳鸣、便秘盗汗、瘰疬、关节不利等病症。入肺、肝、肾、大肠经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止渴解毒、养颜等功效适用于阴血不足、头晕目眩、盗汗及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等症。
4.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5.枸杞:味甘,性平。补肝肾,益精明目。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神经衰弱,阳痿遗精,出血性紫斑。
6.红枣:中国的草药书籍「本经」中记载到,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而现代的药理学则发现,红枣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C、多种微量钙以及氨基酸等丰富的营养成分。
7.山药:是人类食用最早的植物之一,《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瘫涎、润毛皮”。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山药具有诱导产生干扰素,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所含胆碱和卵磷脂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常食之可健身强体、延缓衰老具有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腹泻、肺虚咳嗽、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频、遗精、妇女带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肠炎。
8.黑糖:黑糖水对妇女月经顺畅有帮助。喝热的黑糖水可让身体温暖,增加能量,活络气血,加快血液循环,月经也会排得较为顺畅,可改善女性行经不畅、小腹胀痛的问题,补中气、补血养肝,温筋通络。有中气不足、不爱吃、营养不良等问题的儿童,平日也可喝些黑糖水当点心,其中有些补养成分可利用。对老年体弱,特别是大病初愈的人,黑糖亦有极佳的疗虚进补作用,老人吃些黑糖能散瘀活血,利肠通便,缓肝明目,可起益气健胃、温补心肺作用。
使用方法:开水冲泡或熬煮,建议每日一袋
详情请添加
或扫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shoua.com/fszy/12293.html